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3年第二批森林消防专用指挥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3:47:05  浏览:893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3年第二批森林消防专用指挥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3年第二批森林消防专用指挥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通知
财税[2003]2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交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天津、上海市市政管理局: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防汛专用等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的通知》(财税〔2001〕39号)第一条的规定,对国家林业局申请的2003年第二批241辆设有固定装置的森林消防专用指挥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具体免税范围见附件),免税指标的使用截止期限为2004年6月30日,过期作废。办理免税手续时,申请免税的单位应出示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随车配发的“森林消防专用车证”和“森林消防车辆调拨分配通知单”。免税车辆因转让、改变用途等原因不再属于免税范围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补缴车辆购置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应在2004年8月份以前向财政部税政司、国家税务总局流转税司上报本批实际免税车辆的型号、数量及免税额。
  附件:2003年第二批森林消防专用指挥车免税指标分配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附件:


2003年第二批森林消防专用指挥车免税指标分配表

单位:辆 单位 小计 猎豹CFA5022XZH 庆铃QL5470DY11ZH 庆铃TFS17HDLMZH 北京BJ5020XZH4
河北 7 3 2
   2
黑龙江 5 5
  
  
  
上海 3 3
  
  
  
江苏 2 2
  
  
  
浙江 12 6 2
   4
福建 7 7
  
  
  
江西 7 7
  
  
  
河南 13 5
  
   8
广东 4
  
   4
  
广西 12 5
  
   7
四川 11 10 1
  
  
重庆 14 10 1 1 2
贵州 50 25 10 10 5
云南 35 20
  
   15
陕西 27 25 2
  
  
宁夏 4 3
   1
  
新疆 28 20 4 2 2
合计 241 156 22 18 4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这是一项重大修改,目的在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羁押执行的法律监督,从而减少羁押、防止超期羁押和不适当关押。该条规定为探索建立逮捕羁押复查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空间。同时,该规定相对原则,操作性还不强。为此,笔者拟就建立逮捕羁押复查机制的范围和程序设计提出一些初步设想。

一、逮捕羁押复查的范围。逮捕羁押复查机制是指由原批准逮捕机关,在执行逮捕后,根据有关人员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对捕后在押人员继续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作出是否继续羁押一定期限的决定的一项机制。之所以称为逮捕羁押复查机制,其一是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批准逮捕时必须审查逮捕的必要性,而逮捕必要性实际上就是羁押必要性。逮捕后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继续审查,实际上是一种复查。其二是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也是对逮捕条件的审查。复查中可能发现有的已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不应当逮捕,但由于当时证明不应当羁押的证据没有收集到而作出了批准逮捕的决定,对此也应当作出纠正。故羁押必要性审查也是对逮捕决定是否正确的复查。因此,复查的范围不仅包括继续羁押是否必要,也包括原逮捕决定是否正确,重点是对证明是否有逮捕必要的原有证据和新事实、新证据的审查。

二、复查程序的启动。检察机关对逮捕羁押的复查,可以依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的申请进行。申请可以由被羁押人自己提出,也可以由其近亲属、律师或者其他委托人提出。侦查机关或者部门、羁押执行机关或者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在押犯罪嫌疑人不应当逮捕或者没有继续羁押必要的,也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请求或者建议来启动复查程序。检察机关也可以主动启动复查程序。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延长羁押期限的,审批时必须审查继续羁押必要性。启动复查程序的时间,要区别不同情况,规定一定的间隔时限,不能反复启动复查程序。但是,对于申请撤销逮捕决定的,应当及时启动复查;检察院作出复查决定后没有新的证据不再启动复查;对于因为发现重大疾病等情况,不适宜继续羁押而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启动复查程序。

三、复查方式和羁押必要性评估。复查方式包括审查原审查逮捕的案卷材料,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被害人的意见,以全面了解案情及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复查机关在审查中,也可以委托驻看守所检察室对在押人员进行继续羁押必要性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审查的重要依据。所谓继续羁押必要性评估,是指驻看守所检察人员根据已经被逮捕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期间的表现,对是否存在继续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是否继续羁押的意见。

检察机关对已经被逮捕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要综合犯罪嫌疑人逮捕时所依据的条件是否变化、羁押期间的具体表现、诉讼期间证据保全情况等因素,评判有无继续羁押的必要性。首先,需要对原逮捕强制措施正当性进行复查。如果原逮捕措施不是明显不当,并且没有新的事实和证据的,原则上应当维持原逮捕措施。其次,需要对涉案的犯罪行为的严重性进行审查。一般说,批准逮捕时没有发现而逮捕后发现涉嫌严重犯罪的,应认为有继续羁押的必要性。再次,要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进行审查,主要审查有无可以或不宜变更强制措施的新情况。最后,对嫌疑人在羁押期间的表现进行审查,主要考察嫌疑人是否可能妨害诉讼活动。

四、复查后的处理。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如果认为原逮捕决定正确且有继续羁押必要的,作出维持原逮捕决定。如果认为原逮捕决定错误,可以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94条的规定,撤销原逮捕决定,通知侦查机关执行。如果认为没有继续羁押必要,则应当向正在办理案件的机关或者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如果建议不被接受,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撤销原逮捕决定,通知办案机关执行。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作出维持逮捕(含继续羁押)决定的,可以只通知提出复查申请的个人或单位;作出撤销原逮捕决定或者建议释放或者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将处理情况通知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同时将复查结果通知提出复查申请的个人或单位。检察机关的复查决定和检察建议,应当由检察长决定,重大复杂的可以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对于检察机关的复查决定或建议,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办案部门应当及时办理,并将处理情况在10日以内通知人民检察院复查部门。


(作者为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唐时华


为了不让昔日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福建省邵武市的退休老教师饶得心将自己的房子作为学生的贷款担保。当学生音讯全无后,他用微薄的退休金替学生偿还贷款。如今,老教师生活窘迫,疾病缠身,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却不仅没有对老师道一声谢谢,连老师为自己垫付的16000元贷款也绝口不提,销声匿迹。(《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25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化的熏陶,造就了我们厚重的民族文化。道德、良知、责任等词汇在中国的字典中熠熠生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名言千古流传,并被视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当我们面对报道中贫困学生的冷漠与逃避,我们曾经高亢的道德高歌刹那间竟然喑哑无语。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些在动物身上都已经成为自然传承的本能。反观我们报道中的贫困学生,面对在困难之中毅然为自己上学担保甚至还款的老师,却在完成学业后漠然远离,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在困难中,或许这位学生学会了技能,学会了生存,却单单忘却了责任、良知与感恩。这到底是社会责任的缺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道德的沦丧?

我们常常呼吁:关注贫困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然而,我们在给予物质援助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精神的扶持,忘记了对其必要的道德教育与约束,遗弃了我们曾经视若生命的理念追求。所以,才出现了为社会公众痛心疾首的贫困大学生受助数年认为理所当然,对捐助人毫无一个“谢”字的事件。才会导致大学生工作后高消费却不还助学贷款,让数额巨大的助学贷款成为一堆无言死帐的现象。才会出现层出不穷的大学生对大熊猫泼硫酸案、大学生贩毒案、大学生杀人案。从这个角度看,出现了本文所提到的麻木逃避曾经帮助自己老师的学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更深一个层次上看,贫困是什么,贫困是物质的缺乏,这是我们最基本的理解。但是,我们还应该补充的是,精神上的贫困,道德上的贫困,良知上的贫困,责任上的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更悲哀。物质上的缺乏,还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精神、道德、良知与责任的贫乏,再富有的个人、国家、民族都将彻底沦为空乏的荒漠与废墟!

我们在近期的新闻中可以看见,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将不孝顺父母,遗弃家庭成员等内容新增到公务员考核标准上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用制度的手段来保障道德的实施,保障社会应有的秩序。然而,制度并非万能,即使是严肃的法律,也不是面面俱到。比如我们文中提到的老教师,他当然可以用诉讼的手段来追回替学生偿还的贷款。但是,有谁能告诉我们,有谁或者用什么手段,才能抚平那位曾经满怀激情的老教师伤痕累累的心?

在愤怒谴责的同时,回到问题的本质上来,还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思考:难道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对此事的发生没有一点责任吗?我们的家长对孩子日益增加的物质要求努力满足时,有多少会引导孩子学会回报与感恩?大学教育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外级四、六级考试,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可是却连学生基本的做人道理都没有教会;新闻媒体追捧高考状元,云南甚至包机送学生到北京报到,赚够了公众的眼球,却没能告诉学生临行前要为含辛茹苦的父母洗一次脚,要拜望一下满头白发的小学老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要求苛刻,变着花样考察应聘者,有的甚至复杂到要比试酒量与舞技的地步,却没有简单地看看应聘者是否会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一个座。当我们对这些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时候,后患,就已经产生。当我们放逐了道德的缰绳,心魔,就已经附身。

都说愤怒出诗人,然而愤怒却不能催生道德与良知。贫困不是罪过,但是漠视甚至放纵、催生精神贫困的行为却胜过犯罪。比贫困更可怕的是什么,这是现实出给我们每一个人最简单又最复杂的问题。

作者通联:昆明市南三环陆家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中心

邮编:650228 电话:0871-4095758 (办)